■第一次感觉到「有趣」的幼年期
我小时候是一个很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的小孩。但反过来说,就很不擅长和其他人集体行动。
像是教育旅行,明明应该是学生时代令所有人都十分期待的一大乐事,但我在出发前一天,与其说是期待,还不如说是感到忧郁。上体育课要分组做体操的时候,我也是属于要最后才能找到人搭配的那一群。
也因为我这种个性,所以在放假时通常会选择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面,过着自己在家里面玩红白机(任天堂推出的「Family puter」),不然就是埋首于漫画当中的生活。
不过这也不是说我当时完全没有朋友。只是因为地理环境上,朋友大多都住在离我家有一段距离外的地方,所以让我自己一个人玩的机会要高出许多。像是自己一个人在笔记本上画「我想出来的最强仙魔大战(ビックリマン)角色」,或者是把《机兽新世纪洛伊德》(TAKARATOMY)玩具分成共和国军和帝国军,在房间里面一字排开,自己一个人来场大战。
我自认自己并不是一个阴沉的小孩才对,但就是在自己脑袋里的各种玩法非常活跃。
说到红白机,我当时最喜欢角色扮演游戏(RPG),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款名为《育龙战记(サンサーラ‧ナーガ)》(VICTOR IIVE)的游戏。游戏描述以培育巨龙为手段来拯救世界的「龙使」,因为有樱玉吉设计出来的可爱角色,再加上押井守和伊藤和典打造出苛刻而且又严肃的剧本,是一款作风非常独特的游戏,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有人想推动游戏重製的话,我一定全力相助)。
我当时玩过的游戏和看过的漫画,大多都是比我年长六岁的哥哥购买,然后「留给我」的产物。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在我小时候,总是受到哥哥非常大的影响。我是在四国德岛出生长大的小孩,那时候网路还不是很发达,所以在德岛能接触到的娱乐文化非常有限,当你想着「要玩什么」的时候,其实都已经在某个程度上,决定好可以选择的範围了。
比如说想要看书就看这本,想要玩游戏就是玩这个,要买衣服的时候就是在这里。我那时候所处的环境和大都市不一样,并没有办法準备足够自由的选项给我们来选择。
但是在这种环境下,(虽然自己夸奖自己亲人好像有点老王卖瓜)我哥对于娱乐却拥有十分灵敏的嗅觉,拥有在有趣的事物或稀奇的事物开始在社会上流行之前,就先看中并且使用自己微薄零用钱买下来的才能。
他当时从很初期就开始收集在《周刊YOUNG MAGAZINE》(讲谈社出版)上连载的《AKIRA》(大友克洋着,讲谈社出版)漫画版,在发售当天就买下《特鲁内克大冒险 不可思议的迷宫》(SOFT)这款游戏,在众多游戏杂誌当中选择《电玩通(ファミコン通信)》(ASCII)作为「我们家定期购买的杂誌」。所以让我从小就持续接触到这些,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的话,应该是不会选择的娱乐作品。
「好棒喔!居然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有趣作品!」
当时可以说是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兴奋。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当时的记忆,造就了我「希望做出比其他人还要有趣的作品!」这种想法。
■从游戏中学习到「可以让自己最为轻鬆的预定」
高中时我是就读名为德岛市立高中的重点学校。在这个时期我和小时候完全不同,开始会和朋友一起玩。
社团活动原本是和国中一样加入篮球社,可是不知不觉之间就退社了。因为那时德岛市立高中的篮球社,可是个有出赛全国大赛的名门社团,我因为受不了社团严格的训练,所以马上就选择逃避,可以说是窝囊中的窝囊。
在跟朋友玩耍之余,我一直都沉浸在游戏与漫画带来的乐趣之中。
我在这个时期看过的漫画,像是《JOJO的奇妙冒险》(荒木飞吕彦着,集英社出版)、《灌篮高手》(井上雄彦着,集英社出版)、《机动警察》(ゆうきまさみ着,小学馆出版)、《去吧!稻中撞球社》(古谷实着,讲谈社出版)、《变色龙》(加濑あつし着,讲谈社出版)等作,对我身为一个编辑来说,也造成了非常强烈的影响。我现在和作家开会时,如果要举例说明,常常会出现「虽然平常好像不是很能信赖,但一到关键时刻就显得十分可靠」这种角色,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附带一提,在我这时看过的漫画里面,对我日后影响最深,直到今日都可以算是我理念基础的作品,是一套名为《ノーマーク爆牌党》(片山まさゆき着,竹书房出版)的麻将漫画。虽然这样说对片山老师很不好意思,但这套漫画的画风,实在是没办法称讚它画得很好。但是它所描写的故事,「热情」到让人完全不会去在意画风如何。在以麻将对战时的场景,特别是和主角宿敌之间的战术攻防,真的是让人无话可说,简直就是把有趣的所有要素统统都浓缩在一起。而且在角色们以麻将来对决的场景中,也会适时插入看起来帅气又很容易理解的演出,所以就算是不太了解麻将规则,也完全可以投入作品内容。就算说我是在《ノーマーク爆牌党》中学到了娱乐作品的精髓也不为过。一直到现在都还是我的圣经,大概每一个月都会拿起来重看一次。
说到这个,我在小时候常常会被人称讚我做事「很得要领」。我妈也说我是一个完全不会让人伤神的小孩,我想原因大概就是这样吧。只是就我本人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这是因为我在做事的时候,并不会特别想着要「有什么要领」,所以每次有人这样讲,我自己顶多只会觉得「是这样喔」。
可是在我进入高中就读之后,明明把时间全都花在打麻将上,就算要考试了也几乎都不看书,但是却常常可以得到还算不差的成绩。
「咦,这该不会就是我『很得要领』的地方吧?」
一直到这时我才第一次有所自觉。想到自己的确是一直以来,就会先规划好像是现在只要先念好这里和这里,之后就可以去玩了,这种「可以让自己最为轻鬆的预定」。虽然这些行动,只是出自于想要儘可能减少做起来很辛苦的事情,可以说出发点是非常窝囊的思考方式,但是在旁人眼中看起来却是做事「很得要领」。当然我在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这种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在自己未来成为编辑之后,将会升华成一种很有用的特技。
我在高中毕业之后,离家来到东京进入上智大学就读。
德岛的高中生如果要进外县市大学就读的话,通常都会选择位在关西或是四国的大学。只不过也许因为我是个乡巴佬的关係,所以有「至少也要在东京生活过一次!」这种奇妙的坚持,所以才会选择把关东的大学放在第一志愿。不过我想有一部分也是因为哥哥进入大阪的大学就读,所以才会让我产生「那我就去东京!」这种对抗意识吧。
当时我选择的科系是理工学部的物理学科。理由当然是因为我从高中开始就对于数学和物理比较拿手,更重要的是对于文系科目,真的是完全没有办法……特别像是世界史或是古文这些科目,和理科比起来必须要记忆的东西实在是多太多了,完全没办法靠「很得要领」来解决。反过来说,理科大部分都只要记下特定公式,就可以应用这些公式来解开考题。因为文科实际上是在考验学生的记忆力,对于我这种念书时间比别人少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完全没办法和人竞争。但话虽如此,没想到我居然会在毕业后成为「百分之百文科」的小说编辑……
先不管这些,总之上了大学就开始我梦寐以求的东京生活。当时我真的是完全被沖昏头了,把所有时间统统都花费在玩乐上面。
我个人认为东京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不管是多么冷癖的文化,一定都找得到相关社群存在」。比如说当自己喜欢上一个非常冷门的音乐,自以为「一定只有我才会看中这个乐团啦!」时,就会发现已经有前人开闢出相当核心的集会或是活动,在会场上还会有人製作同好志(由爱好者们自主製作的杂誌)分发。甚至在当时刚开始普及化的网路上,为了讨论和集会有关的事项而成立了同好网站。
我在东京接触到就我自己从小生长的德岛来说,根本就完全无法想像的众多不同文化,以及参与人士的多样性,而这令我非常兴奋。因为「居然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有趣作品!」而显得狂喜不己。
而且在大学里面,还有许多在德岛会显得非常稀有,感性和我哥哥一样十分丰富的朋友。这些品味绝佳的朋友们,推荐给我一个美国的冷门乐团。结果我一听就真的完全迷上了。
「太帅了吧……!」
那对我来说是从来没有听过的崭新音乐,可以说是彻底推翻我原有价值观。
等我回过神来,我已经为了这个自己完全沉迷的乐圑,在网路上成立了同好网站。网站最主要的内容,则是将该乐团官方网站上的专访翻译成日文版。
因为靠着我念来考试用的英文还算是勉强行得通,所以当时我就在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房间里,一手拿着俚语辞典,一手敲打键盘製作网页。到最后我成立的网站,还在一部分领域当中闯出一些名声,有名到可以被登录在(当时)最大型搜寻引擎,也就是「Yahoo!」的官方连结上面。因为在这个分类底下就只有登录我一个人的网站,所以也可以说就关于这个乐团的领域来说,我的网站就是日本第一。不管是有多冷僻,日本第一这种形容词还是令人非常舒爽。
那时我还用英文写了封信,寄去该乐团隶属的唱片公司,请他们来看看我成立的网站,而让他们送了很多周边商品,寄到我当时住的房间。在大学三年级时,自己企划了完全只播放这个乐团歌曲的活动,一间一间拜访东京都内的唱片行,拜託他们发放我自己製作的传单。
我现在和别人提到当年做的这些事,常会有人反问:「你为什么会想到要这样做?」我想我应该是希望可以亲手传播出去,能够让其他人接触到这个冷门乐团的「契机」吧。有幸能够得到「契机」的人,再将这个「契机」传递给下一个人。也许我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做到这种可以称为「文化性报恩」的行为也说不定。
也因为我把时间都花在这种事情上面,所以大学的成绩总是勉勉强强低空飞过。
为了遵守我和双亲约好的绝对不可以留级的这个血盟,所以就只有在大考之前会拚命念书。
■知道自己无知是身为编辑的第一项工作
大家可以发现我的人生回顾写到现在,完全没有出现任何有关小说的话题。
但这也是有理由的。
因为其实我在当上一个编辑之前,几乎没有阅读小说的习惯。少数有看过的小说,大概只有物理学家卡尔‧萨根所着的科学小说《神秘宇宙(os)》(朝日新闻出版社出版)、《接触(tact)》(新潮社出版)等书。以一个编辑来说,这应该算是相当致命的缺陷才对,但是这个「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在看小说(包含轻小说和娱乐小说)」的「缺陷」,反而在我之后的编辑职涯当中,成为相当有帮助的优势。
我就这样放心沉浸在东京多变的文化当中,有惊无险地在没有留级的情况下平安度过大学生活(虽然成绩实在是不怎么样)。
但是到了大学三年级的秋天,也就是大家都差不多要準备找工作的季节时。
我在这个时候,已经把自己希望的职场,锁定在各个媒体业界公司了。
因为我对于可以说是遍地都能找到各种不同有趣事物的东京觉得非常感动,所以说到找工作,就想要自己站上製作并传播这些「有趣事物」的立场。
当时我非常努力的对各个电视台、唱片公司还有大型出版社,统统都投了履历争取面试。但最后结果,就是全部都没有录取。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会失败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我和其他竞争对手比起来,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什么能让自己自傲的能力,但当时我连这样分析自己都办不到,当无业游民这个可能性似乎开始会化为现实时,我终于开始感到焦急不堪。
时间终于到了我最后一次有可能进入媒体工作的时机,也就是大学四年级夏季。
我终于勉强拚到一间公司的内定录取。这间公司就是当时的MEDIA WORKS。如果这次再没录取的话,恐怕就真的不行了。因为MEDIA WORKS当时就媒体业界来说,是在非常晚的时期才举行新毕业生面试,所以真的是再差一步就要变无业游民,在最后一刻才勉强滑垒成功。
附带一提,我这个人就算你讲客套话,也很难说我仪錶整洁(大部分人看到我,都会问我是不是没睡好,或是说我脸色不太好)。履曆书上的字也是非常丑,更没有什么参加运动社团、慈善义工还是海外留学之类可以拿出来自夸的经验。也就是说在我身上,没有任何一点是人资部门人员会喜爱的要素。但是既然这样,为什么MEDIA WORKS会录用我这种人呢?其实后来我听冢田正晃社长(现在是ASCII MEDIA WORKS事业局长)和我说,会录用我其实是所谓的「赌博性录用」,说明白一点就是「虽然录用了八成没有用,但搞不好会走狗屎运选中一个大奖」。
咦?原来公司还有这种特殊选人方法吗?总……总之还好我滑垒成功了……!
在我进入公司之前,对于MEDIA WORKS抱持的印象,是一家「在美式漫画领域中很强势的出版社」。虽然一直以来都是一间在所谓御宅系产品中很强势的公司,不过他们在二〇〇〇年前后,就已经推出《闪灵悍将》(托德‧麦克法兰着)这部美式漫画和各类相关周边解说设定集等等书籍。我在大学时代,因为看到推出的人偶非常帅气,所以从此喜欢上《闪灵悍将》这款作品,其实我在应徵MEDIA WORKS的时候,也是怀抱有一些「如果进入这间公司,搞不好就可以免费拿到周边商品」,这种不太纯洁的心态。
只不过在面试时,被问到希望进入哪一个部门这个问题,我则是回答了《电击HOBBY MAGAZINE》。这是因为我在申请书上填写了「以现实科学技术挑战製造钢弹!」,这种根本是在抄袭《空想科学读本》(柳田理科雄着,MEDIA FACTORY出版)的企画,并且在面试时实际提出简报。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佩服自己居然敢提出这么糟糕的企画。忍不住为自己正如同红色慧星名言,「因为是少爷啊……」一样的少不更事而感到汗颜。
好啦,虽然能进入MEDIA WORKS工作是很好啦,但是在我心里其实还是有些不安。我想读者应该已经有人开始查觉到了才对,其实我当时根本没有这些御宅领域中的知识。甚至连ic Market(每年举行两次,以动画、漫画、游戏等主题为中心,日本规模最大的同人志即卖会)是什么都不知道。关于电击这个品牌,我原本还以为和「电击work(英文名:TOKYO SHOCK BOYS)」这个搞笑艺人有关(真人真事)。
所以我当然也完全不知道电击文库到底是什么东西。
进入公司第一年,我是被分派到负责管理印刷用纸等各种资材的出版部。而我成为电击文库编辑,是在进入公司第二年的二〇〇一年三月,公司发下人事命令,将我调动到第二编辑部(电击文库编辑部)之后的事。
我也是一直到这个时候,才第一次接触到电击文库出版的小说。当时我就想,如果完全不知道之后要调动过去的部门到底都是出些什么样的书,应该很糟糕吧。也因为我的思考模式就是如此的短视,所以选择的作品也是「当时该部门最卖座的文库」。
书名为《冷麵不吉波普》(上远野浩平着)。故事述说一个拥有「在一个人最美丽的当下,为了阻止人变得更丑陋而下杀手」这种都市传说的「死神」,以及和其有关的少年少女。
在我看的这第一本电击文库,让我和可以说是业界最巅峰的作品,一本最棒的名作相遇了。
「喂喂喂……原来小说,是这么有趣的东西啊!」
在这一瞬间,我身为一个读者,身为一个编辑的电击文库人生就拉开了序幕。
■从零开始学习电击文库
我透过这本第一次接触的电击文库作品,得知小说的有趣之处为何。
接下来我必须要把如何把这些有趣之处让读者知道,当作自己的工作来做。
所以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反正就是努力拚命学习。
当年进入公司的新进员工,包含我在内一共三个人,根据公司同事传言,在「同期中谁会最早辞职赌局」当中,我可是赔率第一,远远领先其他两人。但其实我自己也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连IKE都不知道,完全没有御宅领域的知识,甚至不要说电击文库,连小说都没好好看过几本。而且外貌打扮也很奇怪,工作态度也不能说有多好……我当时的情况,实在非常适合用「落第员工」这句话来形容。
在我二〇〇一年被分派到编辑部时,电击文库热卖的作品除了《冷麵不吉波普》之外,还有阿智太郎老师的《仆の血を吸わないで》系列、时雨沢惠一老师的《奇诺の旅》系列,以及佐藤ケイ老师的《天国に涙はいらない》系列等作品。
在这个时候,电击文库是一个还在成长期当中的部门。
就公司角度来说,当然会希望业绩可以持续成长,让获利持续扩大。为了要让部门规模能持续扩大,当然就必须要增加销售额。而想要让公司获利,就要从销售额当中营利才行。
削减成本也是提高获利的方法之一。公司最具代表性的成本,其实就是人事成本。也就是说没办法获得收益,看起来也没有成长空间的「落第员工」,对于公司来说根本就只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但是电击文库编辑部,即使是面对我这种感觉会最快辞职的「落第员工」,还是发自内心欢迎我加入他们的行列。在我第一次参加部门内聚餐时,他们对我说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我想这应该是因为,现在依然是我顶头上司的铃木一智编辑长(现在是统括编辑长)的哲学,也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员工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个性能够当作武器来发挥」这种想法,已经彻底在编辑部里生根的关係。(附带一提,这位统括编辑长本人也十分有个性,有关于他的故事,会在第六章「在成为编辑之后篇」当中介绍)。
所以我也非常希望能够回报部门对我的恩情。
有关于人事分派,我是绝对没有任何意见。我当时只是一个从学生毕业,踏进社会才经过一年,毛都还没长齐的新人,很了解自己没有对公司提出希望的价值,也认为自己应该要先对公司有所贡献,才能够提出自己的主张。不尽义务只主张自己的权力,并不是一个社会人该有的行为。
希望能早点成为战力,对电击文库所有贡献。
因为当时我满脑子都是这种想法,所以不论被分配到多严格的工作,我都已经有打算要努力做到底了。不管是去拜访完稿时间一向很慢的作家,花上一整天来等他交稿;还是以当日来回的行程,前往北海道回收原稿;又或者是花上数个小时,持续对恐怖的作家谢罪……反正什么都没问题啦!只是我虽然如此干劲十足,但这种就像在电视连续剧里会出现的编辑业务,可以说是一个也没有。
电击文库编辑部,对于新进编辑会花上整整一年来好好培训,在人材教育上採用的方法可以说是相当有余裕。一开始会先让你跟着前辈编辑接受一年的教育。在这一年内,我的业务就是在前辈带领下参与许多会议,去学习许多如何当一个编辑的知识。这不论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士,还是作为一个编辑,都是非常幸福的待遇。而我也因为有幸能获得这样一段缓冲期间,所以就利用自己的空閑时间,看了一本又一本的「电击文库」小说。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第一份「工作」终于找上门来了。
工作内容是编辑名为「电击罐头」(以下简称为「罐头),挟在电击文库小说当中的宣传文宣。这是一份正面刊载了电击文库每个月发行的商品阵容,背面则是刊出电击文库各式跨媒体发展情报或是专栏的情报文宣。当有新人被分派到编辑部时,先派他去编辑「罐头」已经是惯例了。这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教育系统。因为新人每个月都要编辑「罐头」,自然而然就会去记下目前所有还在出刊的电击文库作品。只要负责编辑数个月之后,就会累积足够的知识量,让你只要听到书名,就可以马上回答出该作品的作者、插画家以及出版年月日。
当时是一个出版业界正在从类比作业踏进数位作业(日本称为DTP:Desktop publishing)的过渡期。当时「罐头」还是要使用写研字型(日本印刷用字型,写研为日本最大规模的印刷公司),在称为版下(注:日本用来称呼此类印刷原稿用纸的名词,在中文当中并无对应的专用名词)的印刷原稿底纸上剪贴文字製成原稿。
而且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和前辈编辑一起出席会议的机会也开始增加。这时我主要是在两位前辈编辑手下,学习该如何去面对创作、建构起自己理论的方式,以及和人对话的技巧等等知识。
■从前辈编辑身上感觉到的电击文库编辑部气质
在我和前辈编辑一起出席参与的会议当中,有一段小插曲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那时候是在讨论有关于电视动画《超能奇兵》小说版续集,我和作者兵头一步老师以及前辈编辑一起出席,参观他们开会过程时的事情。因为电击文库版《超能奇兵》第一集销量很不错,所以接下来打算继续推出《After》系列(以动画本篇完结后为舞台的后日谈系列)。
当时兵头老师和前辈编辑交换了许多意见,双方都提出很多点子,而到最后是决定在作品当中,不会有《超能奇兵》的主角,也就是数马和刘凤两人登场,打算使用完全不同的主角来描写故事。
当然我当时的立场只是来参观学习……但却感觉有些想法,就不由自主脱口而出了。
「可是对于喜欢超能奇兵的读者来说,只靠原创主角真的可以满足他们吗?还是要让数马和刘凤登场,才能够让读者满意,作品也会比较受欢迎吧?」
就我当时立场来说,实在是个很大胆的提案。老实说我那时非常心惊胆跳,害怕会被大骂一声「你这菜鸟在假会什么啊」,就直接推翻我的提案。但是……
「嗯……嗯。你说的的确没错啊。我看还是照这个方向再来想想吧。」
没想到兵头老师和前辈编辑,却二话不说就採用了我这个大菜鸟的提案。
「因为『有趣』才是重点啊。」
如果被前辈晚进、作家编辑这些立场给限制住,那就没办法去追求更有趣的作品,最后甚至可能会拖垮作品的品质。只要是优秀的提案,就不会考虑其他立场而一律採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编辑部给我们的环境。
「只要有趣就够了」。
电击文库的方针,就算只是一次普通的会议,也能够完全体现出其存在意义。
■第一个负责作家和最后结果
因为我是在对小说以及轻小说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分派到编辑部来,所以只要一点小事,就会让我感觉受到文化冲击。在遭受《冷麵不吉波普》带来的冲击后,我还是为了累积知识,而继续阅读电击文库其他作品,我对于电击文库作品抱持的第一个感想,是「作品最后还是有延续下去呢」。这句话看起来好像逻辑不太通顺,不过大家应该能了解我是什么意思。
一般文艺小说或是欧美翻译小说,在最后结局多半都是完结得十分俐落,大部分作品都是单本完结,很少直接出现让读者能联想到续作的元素。
但电击文库作品相比之下,大部分作品的最后结局都是「持续未完」,也就是「在故事收尾时留下让人想像后续发展的空间」。其中甚至还有一些作品,连在开头就已经先暗示过,和世界背景有关的壮大秘密,都还没有真正揭晓就写到最后宣告完结。我其实也不是要说这样有什么不好。因为每部作品都有好好描写出令人血脉贯张的故事高潮,在高潮场景结束之后的收尾,以及男女主角之间的关係进展等等非常戏剧性的发展,所以每一部作品在阅读完毕之后也都令人十分满足。当然在电击文库作品当中,也是有故事在「一本」之内就全部完结这种封闭型的作品存在,但是看起来会令人联想到故事「之后」的作品,数量应该是远远高出不少才对。
「作品最后还是有延续下去呢」……这也就是说,电撃文库作品虽然也可以就单单享受这一本,但基本上其实是要让读者享受一整个系列的作品……这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有办法自己思考了。是要享受一整个系列,这也就是说像是剧情发展或是角色成长等等元素,并非只是在一次(一本)的故事里消化掉,而是会有複数次,让读者可以在更长久的期间之内享受到作品。所以我认为轻小说这种娱乐的定位,其实应该是比较接近会播映数十次的电视动画,或者是在杂誌上连载的漫画才对吧。而实际上喜欢电击文库的读者当中,也有很多动画或是漫画的爱好者。
这也是我在来到编辑部,马上就以「看稿成员」的身分参加第八届电击游戏小说大赏,看过众多投稿作品之后的感想。可以说是我比读者和投稿参赛者,都还要晚才发现这个事实。
于是在我花了整整一年,努力研读电击文库作品后,终于可以独当一面,在市面上推出我第一本负责经手的作品。这是二〇〇二年四月的事情。
我这时负责的作品有两部,分别是高桥弥七郎老师的《A/Bエクストリーム》,和ゆうきりん老师的《ヴァルキュリアの机甲》。
高桥老师是在第八届电击游戏小说大赏中,获得「考选委员奖励奖」的新人作家,并且以获奖作品《A/B》正式出道。虽然就是之后写下《灼眼的夏娜》系列,而成为当红炸子鸡的作家,但在这时我们两人都还只是个什么都不懂的菜鸟,是一面「让我们一起加油吧!」这样互相打气,一面打造出我们自己的作品。
另一方面,ゆうきりん老师则是身兼游戏公司游戏剧本,同时在其他出版社也已经有推出作品的老练作家。所以非常了解作家和编辑之间应该维持怎样的关係,非常关照我这个菜鸟。我从老师身上学到许多像是编辑应该有的想法和技术,以及该怎么与作家来往等等知识。
但是这两部值得记念的作品最后结果,高桥老师的《A/B》就和前面提到的一样完全卖不出去,而ゆうきりん老师的《ヴァルキュリア》则是在发售一个月后再版。
所谓再版,就是书藉实际销量,卖得比出版社营业部门原本「这本书大概会有这么多人买吧」这种预测还多,所以必须要重新增刷。所以「能够再版」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而到再版之间的时间越短,就显示实际销售量有多「令人意外」。
就算是以当时的出版市场来说,发售一个月后就要再版的《ヴァルキュリア》,也可以算是获得极为亮眼的成绩吧。
也就是说我首战战绩是一胜一败,打了一个平局出来。
同时这也是我和这名为「市场」的魔物之间,一场长远抗战的序幕。
■第一部作品一定要失败!
我在刚当上编辑时经手的第一部作品,可以说是完全失败。当时对于这种结果,我只感到非常悔恨不甘,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却觉得这其实是一件好事。
不过如果只照字面上来看,大概会被人骂「你是在说什么疯话啊」,所以下面我就来好好说明一下我的想法。
我当然不是因为你偷工减料,还是随便做做所以失败。
而是要在认真而且仔细做好之后失败。
虽然同时发售的另外一部作品,有留下说是成功也不为过的好成绩,但是我在这两部作品当中,都一样学到很多,也获得许多在我日后工作上带来重大影响的经验。
在我第一次一个人负责经手作品后,我第一个发现到的事情,就是「只重视自己的兴趣,自己自认为很有趣的作品会卖不出去」。特别是像我这种以前根本没有在看小说的菜鸟编辑,看起来觉得「有趣」的作品,还是很有可能无法完全回应读者期待,或是没有找出读者想要看什么。
所以我应该要先去扮演一个读者才对。让自己身为一个读者,和众多读者站在同样的立场上,去製作出「有趣」的作品。必须要先能做到这一点,我才有可能以编辑身分交出合格的成积。我觉得想要发现到这一个「自我规範」,我就必须要先经历过一次失败的经验(对于高桥弥七郎老师真的是感到非常抱歉!)。
我在这一次确确实实的失败当中,学习到非常多的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努力和成果不一定会成比例」。不管你在这部作品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和劳力,在作品里灌注了多少心血,但是读者只会在意作品到底有不有趣这个结果。也就是说如果你无法把「有趣」传播给读者,那不管在背后有多努力,也只是一部「无聊」的作品。可是如果你对这道理觉得「不合理」的话,那可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你在这时感觉到的「不合理」,将会逐渐转变成「我经手的作品明明这么有趣,但是读者都不了解」,或是「我这么努力这么用心做出来的作品会卖不好,都是大环境不好啦」,像这样「能让自己安心的藉口」,将责任转嫁给其他人。而这个行为完全没有任何生产性可言。将会是让你迈向无能编辑这个危险道路的第一步。
我觉得要随时注意别让自己的心态,开始朝向这种有问题的方向走下去,应该是我身为编辑所得到的第一个教训。
■第一个热卖作品《灼眼的夏娜》胜因是「偶然」和「运气」
我在二〇〇二年四月,终于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编辑(拥有自己一个人负责经手的作品),而在同年一一月时,一本令我永生难忘的作品发售了。
书名是《灼眼的夏娜》。
这是我和作家一起依照前作失败的经验,专心一致打造出更有亲和力,能够卖得更好的一部作品。然而世事总是不尽如人意,因为前作销售成绩不佳的关係,所以最后决定的初版印量比起通常新作还要低上不少。
说穿了就是公司完全不期待这一部作品。